??鑄造被稱為現代制造業的基石,是許多高端設備的核心工藝之一。在眾多毛坯鑄件中,主、前機匣作為航空發動機的關鍵零部件之一,油管型腔眾多,結構復雜,工序周期長且易產生缺陷,是最復雜的薄壁型鋁合金鑄件。
??面對持續增長的生產任務,如何在保證鑄造質量的前提下快速提升產能?
??中國航發南方鑄造中心選擇在精益單元建設上發力。2024年,一場艱難的“戰斗”就此在南方鑄造中心悄然打響。
??在眾多工序中,“組合”對產品質量的影響尤其明顯。幾十個砂芯和砂型的組合全靠一個人從頭干到尾,清理砂型砂芯、刷涂料,一邊組合一邊測量,還需根據每次的測量結果修理砂芯和進行調整。看似簡單的“拼裝”實則一點也不容易,對操作者的手工經驗和技能要求都非常高。
??“我們就從最難處著手,從組合開始試點!”精益的方向很明確。
??接到任務后,技術員譚逢前在現場蹲守了將近一個月,主要任務便是仔細觀察每一個組合動作,并進行有依據、有規律的分解。
??“來來回回取砂芯這一多余重復的工序要去掉。”
??“測量工具也要統一放置。”
??一邊看,譚逢前一邊琢磨每一個可以改進的細節,并一一記錄下來。
??在“庖丁解牛”式的分解后,譚逢前和同事對兩大機匣一年的任務量進行了詳細的分解,基本測算出任務工時。
??只是,新的困難接踵而至。
??“明明先前自己都干得好好的,如果這樣干,我們和機器還有什么區別?”剛開始,操作者對建設精益單元的舉措并不理解。
??精益改善,最重要的是改善人的思維。只有讓職工切身體驗到精益單元帶來的巨大改變并從中受益,他們才會全身心投入。
??在大件線線長姜智超和譚逢前的帶領下,劉永、袁雄偉等人經過專業培訓后,加入精益單元建設中,進行組合作業。
??通過不斷試驗和優化迭代,在兩大機匣的組合分解表中,大到每個工位的總操作時長,小到每一個具體步驟的內容、耗費時間都被清晰精確地羅列出來。
??同樣都是流動,但兩大機匣的方式卻大相徑庭。前機匣是“零件動,人不動”;主機匣體積偏大、質量偏重,中心決定讓人“動”起來。“量體裁衣”地建設才能更加貼合生產實際、發揮單元最大效能。
??單元內一旁的空地上,大小不一的砂芯按照便捷取用的原則有序存放在全新的多層砂芯存放架上。組合時操作者來回穿梭尋找取用砂芯的場景漸漸成為過去式。
??與此同時,砂芯質量一定程度上會受存放時間的影響,新的組合方式極大縮短了砂芯的存放時間,有效降低了發生質量問題的風險。
??新建設的精益單元十分注重人機工程設計。前機匣精益單元內多了可旋轉操作臺后,操作者可以根據觀察和操作需要調整角度。此前,他們在地面上進行組合作業,低頭、彎腰、屈膝……一天工作下來,身體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適感。
??“同樣的工作,體驗真是不一樣啊,現在操作更方便也更舒適了,沒想到有一天我們毛坯還能這么干!”年近五十的老師傅袁雄偉由衷感嘆。
??“現在的工作感受,用有序、高效、舒適來形容再貼切不過。”談及最近的工作,年輕的劉永臉上露出雀躍之情。
??“精益”就是要讓每一個步驟都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當組合工序快速流動起來,兩個機匣的生產旋即進入了快速運轉狀態,前工序制芯、造型、涂料的壓力也隨之增加。繁忙的景象下,姜智超不禁思考:“要更好地實現同頻的‘快’,前后工序必須得協同好。”
??為了解決制芯能力的限制,南方鑄造中心決定推進冷芯射芯機應用。通過投制冷芯模具,前機匣葉片芯模制芯效率大大提高。
??改善之風吹過,精益的種子就像蒲公英一樣在南方鑄造中心適宜的土地上破土生長。
??借著精益單元建設的東風,南方鑄造中心的技術改善也進行得如火如荼:改進冒口結構、增設內澆口、探索新工藝……經過論證,大部分想法落地實施。
??與此同時,南方鑄造中心及時根據現有生產力狀況,綜合調整人員分配,提前一周制定生產計劃,做好準備工作,初步實現了兩大機匣從計劃、準備到生產全鏈條的暢通,技術、質量和管理的融合互促。
??精益的種子最終結成了收獲的果實:2024年,南方鑄造中心順利完成兩大機匣交付任務。
??南方鑄造中心忙忙碌碌的每一個場景里,都濃縮著同一個目標:為航空發動機毛坯鑄件提質增效而不懈努力。